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李涛 摄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涵。过去十年,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都会走基层、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今年以视频方式连线黑龙江、福建、新疆、河南、北京、四川等地,习近平说,“看的地方更多,东西南北中都有,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全国各地浓浓的年味,感受到大家的幸福和喜悦”。
连线中,从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到福利院的老年朋友,从能源保供企业的员工到高铁站员工、旅途中的旅客……习近平与他们一一对话,关切民生冷暖、表达新春心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都能欢欢喜喜过好年。”
关注老年人和农村防疫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依然处在吃劲的时候。习近平十分关心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视频连线中,他首先同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交流,详细询问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发热门诊接诊、重症救治、药品配备和患者康复等情况。他既为现阶段疫情防控划出重点,强调“保健康、防重症”,也为每一个人加油鼓劲,表示“曙光就在前头,坚持就是胜利!”
中国疫情防控重心已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老年人群等是防护的重点人群,而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更是疫情防控的难点。习近平指出,“老年人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我最担心的是农村和广大农民朋友”。
由此,习近平要求养老院、福利院等要加强与医疗机构的配合,推进疫苗接种。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像脱贫攻坚那样,“五级书记”抓农村防控。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疫情防控始终坚持的理念,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部署,护卫民众的“身体健康”。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民以食为天”,过去十年,从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菜市场,到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超市,再到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年货街,在习近平的新春足迹里,“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事关民众幸福感的事情,是他格外关注的内容。
此次视频连线中,“食”又一次成为习近平关心的重点。他通过视频看望慰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留守的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详细询问市场运行、批发价格、食品安全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要丰富节日市场供应,确保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让人民群众开开心心、安安心心过大年”。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小餐桌”上的粮油肉蛋奶,折射的更是“大民生”。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为了守护万家灯火,许多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眼下,中国正处于冬季用能高峰期,能源保供事关民生冷暖。
“春节期间,你们如何抓安全生产、确保平稳供气?”视频连线中,习近平同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员工交流,叮嘱他们要站好岗、供好气,“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中国的能源版图中,塔里木油田颇具代表性,它是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也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为南疆和下游沿线15个省区市民生用气提供保障。塔里木油田的正常运转,确保着千家万户的温暖过冬。
由一地及全国,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精心组织调度,全力做好煤电油气保供稳价工作,做好应对极端寒潮天气的准备,守住民生用能底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春运是一件大事
中国春运,被外界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徙”,今年春运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运,官方预计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
“防疫措施落实得怎么样?春运治安采取了哪些措施?”习近平视频连线看望慰问郑州东站铁路客运干部职工,关切人们的旅途情况,并提出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引导出行相对集中人员、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几率等具体要求。
作为中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东站今年春运期间预计旅客发送量337万人次。面对这一反映中国春运总体情况的“样本”,习近平特别强调,春运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交通运输部门要“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健康出行,确保重点物资运输畅通有序”。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习近平曾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外界看来,无论是每逢新春“到基层走一走,同大家拉拉家常”,还是此次视频同时连线“东西南北中”,习近平对“千家万户事”的牵挂和新春心愿,传递着不变的初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完)
(新春见闻)与木头对话的“守艺人”:手做的笼屉有“灵魂”******
中新社乌鲁木齐2月2日电 题:与木头对话的“守艺人”:手做的笼屉有“灵魂”
作者 史玉江 翟薇 商凯旋
春节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家家户户都蒸花馍,这也是笼匠袁吉清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内,摆放着不少制作中的笼屉,房间一角,堆满了加工后的木材。袁吉清站在烧热的半圆铁模具前,借高温将一块木板塑形成圆环状,瞬间,房内充盈着木头灼烧的气味。“这是制作笼屉中最难的一步,只有多做才能掌握力道和火候,做好大概要一周。”袁吉清告诉记者。
作为当地唯一的笼匠,袁吉清制作笼屉已44载,一直坚守纯手工制作。用袁吉清的话说,手做的木质笼屉才有“灵魂”。
笼屉是传统手工炊具,在普遍使用地灶、铁锅的年代,笼屉很普及。如今,木质笼屉逐渐消失,笼屉匠也和其他匠人一样淡出人们视野。但在中国乡间及喜好自然粮食味道的人中,仍用传统笼屉。
记者注意到,袁吉清许多工具的木质把手已经盘出一层油润的包浆。“这些工具都是我父亲用过的。”袁吉清称,其父是红山农场有名的木匠。
“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做笼屉。”凭几样简单的工具,就能将一根根木头“变成”器具,儿时的袁吉清觉得很神奇。
袁吉清1986年初中毕业后,从锯木条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木工活。“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蒸馒头,所以来我家做笼屉的人非常多。”几年后,他开始专攻做笼屉的手艺。
笼屉看似简单,但要经过选料、裁料、盘料、穿撑、铺笼齿等20多道工序。袁吉清还将父辈传下来的每一个步骤都做了改进。“要想让笼屉卖得好,还要学会变通。”
“不是什么木头都能制作蒸笼,我选取的是松木,纹理要好,不能有树节,否则制作的蒸笼不耐用。”说起蒸笼,袁吉清满脸洋溢着自信。
多年来,袁吉清制作的笼屉凭借着用料和做工,在当地闯出名声,周边县乡的人也去他家买笼屉。凭借着这个手艺,袁吉清一年有六七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刘峰在红山农场场部经营着一家馒头店。他说,“袁师傅做的笼屉质量好,用30年都不坏,而且用木质笼屉蒸出来的馒头也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客人们都很喜欢吃。”
近年来,新疆兵团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袁吉清被确定为第十三师新星市木蒸笼制作的传承人。袁吉清说,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笼刀”(笼匠的专业工具)时,就担负起传承的使命。“打算在兔年找一位对笼屉制作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将这份手艺传下去。”(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